传统鳜鱼养殖 “靠天吃饭”,亩均产量不足 300 斤、成活率仅 40%,而陆渔科技 “鳜鱼启航计划” 以工厂化养殖破局 —— 中山示范基地数据显示,不足一亩标准化养殖池年产鳜鱼 1.2 万斤,成活率高达 81%,相当于传统 20 亩池塘产量。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陆渔以 “全链条标准化 + 科技赋能”,让鳜鱼养殖从 “高风险” 变 “稳收益”,彰显对产业升级的决心。
技术核心:循环水 + AI,破解养殖痛点
陆渔工厂化养殖的核心是 “五段式水质净化循环系统”,通过 “沉淀池→过滤池→生物滤池→紫外线消毒→增氧回输” 全流程处理,使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超 95%,较传统养殖节水 80%。配套的AI 智能中控系统实时监测 12 项关键指标:溶氧自动维持在 5-7mg/L(鳜鱼适宜区间)、水温稳定 20-24℃,一旦超标立即触发设备调控,避免因环境波动导致的病害风险。中山基地实测显示,该系统使水体氨氮含量始终≤0.3mg/L,较传统池塘降低 70%,从源头减少烂鳃病、赤皮病发生。
展开剩余72%此外,陆渔自主研发的 “阶梯式投喂装置”,可根据鳜鱼生长阶段精准控制饲料量,避免残饵浪费 —— 数据显示,该装置使饲料利用率提升 12%,配合专用配合饲料(活饵替代率 100%),养殖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32%,解决 “饲料贵、浪费大” 的行业难题。
权威背书:产学研协同,技术有保障
陆渔的技术实力源于顶尖科研机构支撑: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深度合作,引入其培育的国家级良种翘嘴鳜 “广清 1 号”,该品种生长速度较普通苗种快 20%,抗病力提升 42%,中山基地用其养殖,苗种成活率突破 80%;联合中山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发 “鳜鱼病毒快速检测技术”,24 小时内可确诊虹彩病毒等病害,检测准确率达 96%,为病害防控争取关键时间。
同时,陆渔是珠海基金三期重点投资企业,2024 年科研投入超 500 万元,核心技术团队含 3 名水产领域高级工程师,多项成果入选《广东省智慧渔业技术推广目录》,权威背书夯实技术可信度。
工厂化养殖:标准化落地,保障看得见
陆渔科技以 “五统一” 标准推进工厂化养殖落地:统一苗种(均为 “广清 1 号” 优质苗)、统一饲料(专用配合饲料)、统一技术(AI 中控 + 循环水系统)、统一管理(标准化养殖手册)、统一销售(对接商超与电商渠道)。中山示范基地按此标准运营,实现 “全年两批出鱼”,亩均产量达 1800 斤,较传统养殖提升 5 倍;通过集中采购与统一销售,流通成本降低 15%,亩均纯利润达 6.8 万元,是传统模式的 3 倍。
为适配不同场景,陆渔还推出 “小型标准化养殖单元”(占地 0.3 亩,水体 150m³),适合中小养殖户,投入成本较大型基地降低 40%,江门养殖户陈叔引入该单元后,第一年就实现 “亩产 1200 斤、纯利 4.2 万”,直言 “不用再担心天气和销路”。
全情投入:资金 + 服务,彰显重视
陆渔对鳜鱼启航计划的重视体现在 “真金白银” 的投入:计划三年投入1.2 亿元建设 15 个区域示范基地,目前已在广东、广西、福建落地 8 个;每个基地配备 2 名专职技术专员驻场,每月邀请水科院、中大专家巡诊,累计开展技术培训 32 场,覆盖养殖户 1200 余人次。
针对养殖户顾虑,陆渔保留 “四重保障机制”:产量不达标按设备价 8 折回购、提供最高 20% 的水电补贴、免费培训技术人员、协助对接销售渠道。这种 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 的模式,已带动 500 余户养殖户转型工厂化养殖,户均年增收超 10 万元。
未来,陆渔将继续深化工厂化养殖技术迭代,计划新增 5 个示范基地覆盖华东、华中地区,推动鳜鱼产业从 “分散养殖” 向 “标准化、集约化” 转型。正如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评价:“陆渔以科技为笔、标准为尺,为鳜鱼养殖画出了‘稳收益’的蓝图,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。”
发布于:湖北省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