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胡炜,21军那些年,军中常有人提起他,说这个人能干也低调。还真不是句场面话。部队转入和平年代,干部提拔讲究资历,讲个公平,有些事情确实没法儿一刀切。就说当时这个副军长的职位,事就闹得挺有看头。
1954年,21军参谋长胡炜,拟任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。这事搁老百姓家,一人多职可能还说是能干,可放军队里头,又是副军长又是参谋长,咋看都有点儿顶门。军首长的态度一时也挺暧昧,说让等一等,过段时候再说。这一套万年不变的官场话,谁听都明白个中意思。
其实那个时候,军中已经有个老资格的副军长周长胜,摸爬滚打一路走来,混出来的资历不是摆着看的。土地革命、抗战、解放战争,每一仗多少都是从前线硬挺出来的;空降落地21军,干得有板有眼。周长胜那种,老大哥在,谁要往前走半步,都有点头疼。
胡炜的来头不小,新四军出身,政工起家。和周长胜比,他是后来居上,属于抗战时期走到幕前,解放战争也没闲着。问题可就出在这里:一个是老红军,一个是抗战骨干,论资格、年龄,排在前头的理当得到尊重。这要是把胡炜定成第一副军长,周长胜那个老资格的面子往哪儿搁,军心也是要考虑的。
现在简单了,胡炜干脆自己向军首长表态,参谋长位置不动,干部调整以后再说。那可是高情商的做法——自己不争,给组织交底儿,大家都下不来台的时候,他自己往下一坐,简单、体面。谁都清楚,他不是没能力、也不是没资历,他想的是“大局”。
还真不是窝囊。放开了点说,参谋长这个职务,说轻也轻,说重也重,遇上抢任务、抢权力、有可能谁都嫌弃。可大家都清楚,和平时期,参谋长实际操盘,兵头将尾什么事都归着参谋长。大大小小的安排、上级下级的调度,再琐碎的事也要过一遍手。打仗时候,主官什么都能管;平常日子,万一参谋长不顶事,部队就在那糊弄。所以这个岗位,磨人、熬心,干成了就是功。
别家军区咋干的?华北军区有杨成武,参谋长兼副司令主持工作。西南军区李达、东北军区贺晋年,西北军区彭绍辉,每个都是参谋长兼副司令,条条框框摆得明明白白。这套玩法里头,胡炜按理说兼副军长也没错。可实际问题不一样,这是在自己人里边拔尖儿,不是按章程就行,讲感情、讲“人缘”,要会避让。
眼看着同僚苦思冥想半天,也没人拍得下来。新上来的周长胜,仗打得多,资格老;胡炜,自己部队提起来的,业务强。真把俩人硬拼,团结做不好,日子更难熬。哪个单位都一样,资深带头,中坚领干活。规矩就是这样,谁打破都有得罪人嫌疑,社会上的人说“官大一级压死人”,军队这个讲资历更直白。
胡炜说晚点调整,他守着自己的工作,把参谋长的水准拉到极致。大事小情问事找他,部队里公认就服这个人。有段时间,老部队没掉链子,反而出活儿,大家口服心服。等着后面,周长胜走了,调去省军区当副司令,胡炜这才顺势提起来了,副军长、军长,路都走得一点不僵。
回头看,总参副总长那个职务,大家都说“能人出去才有出息”,放在七十年代初,胡炜是被大范围地“看上”了。人家一手操盘,业务能力全军知名,到了总参副总长,不是临时抱佛脚,是在底下定下来的风格和口碑。那种有底气,靠熬出来的,不是吹捧的。
说说网友们的段子,老兵群里还笑:“胡老是老好人,没脾气,看事比谁都透,自己不抢名,最后名还落自己头上。”有人也开玩笑:“机关出千才,部队出将才,胡副总长两样都有。”没人不认这点。
哪家单位没遇上过这种事?同事之间抢岗位、资历摆中间儿、情分扯不清,现实里全是这种小心思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,靠自己的努力,也得尊重老前辈。不急在一时,最后上面都看在眼里。这样看,“会做事还得会做人”,这种“高配”人才,部队那个年代也少见。
过去红军时代、抗战时期,一场仗下来,论升迁就是论战功。后来稳定下来,文凭、背景、官龄,都要过关。要找个“全合格干部”,不容易,得熬过战乱、适应和平、磨得起磨难。
拉回来看,军队这些选择,不是简单谁强谁上。团结可大过天,“会带人、会调和”,才是顶级竞争力。胡炜能一路逆风翻盘,看重的正是“大局”。
有人拿欧美部队说事,说人家那一套现代管理,透明竞岗,职位分明。实际一比差别全在细节,咱讲究资历,也讲规矩;走到部队高层,那点“让一步”的宽阔,才真叫“格局”。年轻人怎么选路,在哪都一样,“先成全别人,再成全自己”,成事不见得靠抢,只要有本事,迟早轮到你。
还是那句,“水到渠成”。该你出头那一步,天塌不下来。胡炜的案例,提拔靠本事,稳得住、熬得起、推得开。局气、能耐、口碑,坏不了。老一代干部是怎么站住的,方式、方式背后的底气,写在历史一页页,不是流量也不是一时口号。
部队才是真正讲磨炼的地方,没一条路白走。胡炜那些年,没输过气势,不抢风头,最后还是他带队。谁也抢不掉。
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